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九江市中心城区下垫面变化及其径流响应
    孙蓝心 夏军 佘敦先,胡辰
    2021, 19(4):625-635.
    [摘要](12842) [HTML](0) [PDF 1.49 M](3663)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地区下垫面变化是影响径流过程的重要因素。 以江西省九江市中心城区为例,解译并分析1987—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特征,利用城市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研究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径流特征。结果表明:1987—2018年九江市中心城区(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不透水面比例从0.49%上升为10.58%;典型年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从0.31增长到0.38;场次洪峰流量增加了10%。不透水面比例是研究区流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其他下垫面类型及降雨条件的变化加剧了产汇流过程的时变性和复杂性,而绿地和水体的调蓄作用将抵消一部分由不透水面扩张引起的径流增大效应。
    2  不同潜在蒸散发估算方法在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适用性研究
    李天生, 夏 军,匡洋,佘敦先,余江游
    2017, 15(6):1-10.
    [摘要](6993) [HTML](0) [PDF 1.20 M](4951)
    摘要:
    蒸散发是流域能量循环和水文循环的重要变量,准确估算蒸散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潜在蒸散发量时气象资料往往不易满足,同时,在提出形式简单且满足精度要求的其它估算方法时,缺乏足够全面的适用性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12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56 Penman-Monteith 方法估算的潜在蒸散发量作为参考标准,分别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比分析了1种综合类方法、2种辐射类方法和3种温度类方法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辐射类方法适用性最好,综合类方法次之,温度类方法适用性较差。其中Makkink方法和Priestley-Taylor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最好,计算精度高,McCloud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最差,误差较大。
    3  西藏稀缺资料地区洪峰流量推求
    刘昌明 白鹏 巩同梁 王中根 刘小莽
    2013(1):1-6.
    [摘要](6481) [HTML](0) [PDF 1.35 M](10595)
    摘要:
    洪峰流量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水利工程的投资规模和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西藏地区主要水文测站实测洪峰流量(Instantaneous Peak Flow,简称:IPF)资料稀缺,而按水位计算整编的日径流资料(Mean Daily Flow,简称:MDF)相对较多。本文通过构建实测资料时段的洪峰流量与对应日平均流量间的函数关系,基于长序列的日径流资料估算洪峰流量,延长洪峰流量序列,为设计洪水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主要水文测站IPF~MDF函数关系稳定,利用这种函数关系由实测MDF推求的IPF误差均在10%以内,且延长后的IPF序列频率分析计算结果更加合理。(2)对于实测MDF序列缺乏的测站,通过气象资料驱动HIMS系统水文模块(Hydro 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rm)拓展MDF序列,在此基础上推求IPF序列。基于HIMS 系统水文模块对西藏三条典型河流(年楚河、拉萨河和尼洋河)的日径流序列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日径流整体过程与高流量值的模拟效果均良好。进而利用模型延长的MDF序列以及构建的IPF~MDF函数关系拓展了西藏三条典型河流2000~2010年间的IPF序列。
    4  海河流域潜在蒸散发估算方法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赵娜,王治国,张复明,李泽
    2017, 15(6):11-16.
    [摘要](6105) [HTML](0) [PDF 902.80 K](5113)
    摘要:
    根据1960—2012年海河流域45个站点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资料,选取了4个潜在蒸散发计算模型,以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结果为依据,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评估模型精确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海河流域潜在蒸散发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基于能量的模型最适用于估算海河流域的潜在蒸散发;从时间变化来看,海河流域1960—2012年潜在蒸散发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2.04 mm?a-1,说明海河流域存在蒸发悖论的现象;潜在蒸散发在4个季节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幅度较大,冬季减少幅度最小。从空间分布来看,海河流域潜在蒸散发呈现从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阶梯式上升趋势,但大部分地区在1960—2012年时间范围发生潜在蒸散发减少现象,其中山前平原区减少趋势最为明显(<-1 mm/a),可能主要受太阳辐射减少(即全球变暗)的影响;而太行山区北部高海拔地区潜在蒸散发呈现增加的趋势,可能主要受气温升高(即全球变暖)的影响。
    5  基于Sobol方法的新安江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张小丽 彭 勇 徐 炜 王本德 王海霞
    2014, 12(2):20-24.
    [摘要](6044) [HTML](0) [PDF 1.07 M](11464)
    摘要:
    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复杂模型和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有利于模型结构的诊断、模型参数的识别和模型的应用。本文以桓仁水库流域为例,使用Sobol方法,以确定性系数、总水量误差系数、低水误差系数和高水误差系数作为敏感性分析模型的目标函数,分别对模型单参数和多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目标函数下参数的敏感性不同;Sobol能定量地给出参数的总敏感度和参数间相互作用的敏感度,适合于分析水文模型的参数敏感性。
    6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中国极端气温分析
    高 路 ,Karsten Schulz,陈兴伟 ,林广发
    2014, 12(2):75-78.
    [摘要](5735) [HTML](0) [PDF 778.99 K](6943)
    摘要:
    采用中国陆域1989年-2009年3小时0.71°格点的ERA-Interim地表2 m气温预报数据,运用累积分布函数与分位数对研究区的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为极端低温的集聚区,极端低温逐步沿西北-东南方向递增;青藏高原为全国极端高温中的唯一冷中心,西北盆地为最热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空间分布规律,整体上具有较好的可信度。结合分位数方法定量分析了极端气温的持续时间,为极端气候事件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7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综述
    王平 韩占涛 张发旺 孔祥科
    2013(6):144-147.
    [摘要](4821) [HTML](0) [PDF 764.66 K](11124)
    摘要: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假说对于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分析EKC假说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EKC影响因素、理论发展及实证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该假说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借助国际贸易的大环境,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清洁型技术、政策改革、公众教育和法律体系,力图降低环境拐点,压扁EKC曲线,建立经济、环境的双赢关系。
    8  海河流域1961-2010年极端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王 刚, 严登华,张冬冬,刘少华
    2014, 12(1):1-6.
    [摘要](4478) [HTML](0) [PDF 1.20 M](10917)
    摘要:
    以海河流域30个气象基准站1956年-2010年气温和降水日值资料为基础,选取12个表征极端气候变化指标,分析了海河该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极端高温的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均有较强的增加趋势,;极端低温的强度、频度显著降低,反映出流域整体增温的气候变化背景。;海河流域短历时极端降水强度有增大趋势,年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降低,连续湿日表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而连续干日在近几十年来有一定的增加趋势,区域呈现弱干化趋势。从年代际变化特征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极端高温事件和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发生趋于频繁,而长持续性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减少。海河流域整体的暖干趋势以及降水集中的趋势,将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短历时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增加可能加剧局地的山洪灾害和城市内涝的风险。
    9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以浑太河流域为例
    徐宗学 李艳利
    2016, 14(1):1-9.
    [摘要](4365) [HTML](0) [PDF 898.76 K](6339)
    摘要:
    依据土地利用指数( land use index ) 、栖息地质量指数( QHEI) 和水质参数构建一个综合指数( ILWHQ) , 用于 浑太河流域参照点的定量筛选。结果表明, 太子河流域支流小汤河上游、太子河南支的5 个采样点为参照点 ( ILWH Q [ 2; T13, T15, T16, T17, T 18) 。根据2012 年浑太河流域68 个采样点的鱼类数据, 对35 个候选参数进行 主成分分析、判别能力、逐步回归分析和Pearson 相关性分析, 确定了鲤科鱼类种类数( F5) 、底栖鱼类个体比例 ( F12) 、杂食性鱼类比例( F14) 、耐受性鱼类个体比例( F22) 可以作为基本要素构建F2IBI 指标体系, 即采用比值法统 一各生物参数量纲, 将各个生物参数分值加和得到F2IBI 指数值。利用构建的F2IBI 指数开展浑太河流域河流健康 状况评价。发现太子河流域41 个点位中, 5 个为健康, 11 个为亚健康, 8 个为一般, 9 个为较差, 8 个为极差。浑河 的23 个点位中, 5 个为亚健康, 6 个点位为一般, 6 个为较差, 6 个为极差。太子河流域较差和极差的点位共占 411 5%, 浑河流域较差和极差点位共占521 2%, 说明相比于太子河流域, 浑河流域的健康状况较差。
    10  基于气象水文要素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
    胡俊锋,杨月巧
    2014, 12(1):26-31.
    [摘要](4270) [HTML](0) [PDF 781.93 K](7610)
    摘要:
    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是我国洪涝灾害救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灾害科学研究和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洪涝灾害损失与气象水文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了历史气象水文要素和受灾面积、财产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财产损失率和固定资产本底数据,评估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用于灾前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选取2007年淮河洪水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与实际上报数据进行了比对,表明该评估方法可行,评估结果可靠。
    11  有压隧洞管片衬砌在高水头荷载下的应力变形分析
    赵春荣,崔 炜
    2014, 12(1):154-157.
    [摘要](4265) [HTML](0) [PDF 810.77 K](9728)
    摘要:
    某拟建输水隧洞在III类围岩中采用开敞式TBM开挖,喷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钢筋混凝土管片作为衬砌,承担110 m水头的内水压力和200 m水头的外水压力,水荷载较大。在考虑管片之间及外包结构的接触关系、管片配筋和混凝土联合受力的条件下,采用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管片衬砌在水荷载下的应力和变形特性,认为外水压力是管片衬砌设计的控制性荷载,从而提出了可供结构设计计算参考的管片模型简化处理方式。研究认为,在本文的围岩、支护、水荷载条件下,将钢筋混凝土管片作为隧洞衬砌是可行的。
    12  基于SWAT模型的农业干旱评价方法与应用
    李 燕,梁忠民,赵卫民,刘晓伟,刘和昌
    2014, 12(1):7-11.
    [摘要](4180) [HTML](0) [PDF 874.90 K](10429)
    摘要:
    以渭河上游灞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了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并进行水文过程模拟,得到土壤含水量模拟数据,据此计算获取土壤相对湿度。将计算结果作为农业干旱评价指标,对该流域的旱情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1年和2002年灞河流域春旱严重,2003年伏旱明显,这与流域记载的实际旱情描述大致吻合。研究表明,SWAT模型对于土壤墒情资料缺乏地区的农业干旱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13  水文集合预报研究与应用综述
    徐 静,叶爱中,毛玉娜,邓斅学
    2014, 12(1):82-87.
    [摘要](4162) [HTML](0) [PDF 665.99 K](10757)
    摘要:
    相对于传统的确定性水文预报,水文集合预报包含了水文预报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信息,因此在理论上更加科学,在生产实践中也提高了对暴雨、洪水、干旱等事件的认知和预报能力,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抗旱提供了更精确的实用信息。水文集合预报当前研究的热点是前处理与后处理,以及如何给出业务化的预报。在回顾水文集合预报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水文集合预报处理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重点分析了水文集合预报系统中前处理、后处理两大模块,提出了水文集合预报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智能调控与应急调度关键技术
    王 浩,雷晓辉,尚毅梓
    2017, 15(2):1-8.
    [摘要](4085) [HTML](0) [PDF 753.55 K](14576)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具有输水线路长、涉及区域广、参与工程多、调水规模大、输水工况多变等特点,给工程的调度、控制和运行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工程上技术的难题在于其背后的科学机理性问题并没有完全揭示和解决,包括变化条件下多水源联合多维均衡调控机制、水量水质多过程耦合机理、多物质突发水污染应急调度模式、多闸门联合运用下的明渠水力学响应机理与控制等。为建立一套完备的技术体系来支撑其调度运行,围绕“预报-调度-模拟-控制-评价”这五个关键环节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总结;然后,在综述以往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亟需攻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释,涵盖了水源区与受水区预报调度、总干渠冰水污染多相模拟、总干渠水量水质联合调度、中线全线自动化控制技术、调度评价技术与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最后,文章讨论了实现中线智能调控和应急调度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并进行了研究总结。
    15  直接推进钻探技术在污染场地调查中的应用进展
    赵 龙 韩占涛 ,孔祥科 ,黄爽兵 ,李玉梅
    2014, 12(2):107-110.
    [摘要](4047) [HTML](0) [PDF 664.50 K](11351)
    摘要:
    在污染场地调查中,快速、准确地确定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是调查工作的重点。作为新兴的污染场地调查技术,直接推进钻探技术可以用来进行包气带和含水层土壤样品采集、地层渗透系数探测,以及直接测定地层中污染物组成,具有快速、准确、不引起交叉污染的优点。该文对直接推进钻探当前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技术改进方向进行叙述。
    16  智慧化海绵城市的探讨与展望
    李运杰 张 弛 冷祥阳 刘海星
    2016, 14(1):161-164.
    [摘要](4039) [HTML](0) [PDF 826.74 K](6419)
    摘要:
    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都是新一代的城市管理理念, 都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将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理念 融入到海绵城市之中, 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 对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和更好更高效地发挥海绵城市的 作用, 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智慧化理念, 然后从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绩效评 价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智慧化理念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以期为智慧的海绵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7  基于TIGGE数据的中期降水预报在江苏省的应用效果评估
    杜雅玲 ,陆桂华 ,吴志勇 ,何 海
    2017, 15(6):17-25.
    [摘要](3908) [HTML](0) [PDF 1.68 M](4843)
    摘要:
    预见期长达14天的中期降水预报对于旱涝预测与水资源调度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多模式集合预报(TIGGE)资料为区域中期降水预报提供了新基础。基于2008年-2013年江苏省实测降水数据,采用TS 、BS评分、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等评估指标,重点评估了CMA、CMC、ECMWF、JMA和NCEP这五个TIGGE代表模式在江苏省的中期预报效果。结果表明:整个预见期内各模式对于中小雨的预报评分都较高,小雨的TS评分值最高多在0.5左右,中雨以上等级降水存在较明显的漏报。预见期长达15天的日累积降水量预报只存在三天的衰减期,之后各项误差指标值能维持稳定,3天以上预见期的误差主要为预报值偏大。同时,5天以上累积降水量预报也较实际偏大,且冬季预报效果最好夏季最差,苏北地区好于苏南地区。就各代表模式而言,ECMWF与JMA模式分别在降水分级预报和日累积降水量预报中表现最好。
    18  河北围场御道口地区中全新世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
    刘永慧 ,田 冶,刘敖然,杨庆华,杨振京,周亚红,郭照霞,孙黎明
    2014, 12(1):69-72.
    [摘要](3803) [HTML](0) [PDF 790.69 K](7684)
    摘要:
    通过对河北坝上围场御道口牧场剖面高分辨率孢粉分析,探讨了围场御道口地区6000年(底部15C测年为5.7ka B.P.)以来气候与环境变迁。区域孢粉组合综合反映了该地区6000年以来气候经历了凉略湿-凉干-温略湿-温湿-温略湿-温湿-凉略干七次明显变化,植被面貌为以松和蒿属为主要建群种的针叶林-草原植被,林中伴生少量桦、栎等阔叶树及灌木。研究区的总体气候变化规律可与全新世我国其他地区较好对应。
    19  中国2001年—2010年水资源量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陈华鑫,许新宜,汪党献,王红瑞
    2013(6):1-4.
    [摘要](3745) [HTML](0) [PDF 845.11 K](6018)
    摘要:
    本文根据2001年—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的水资源量与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的45年系列成果,分析了中国近10年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认为:通过论证全国一级区的45年的天然径流量及其延长系列,表明45年系列成果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全国水资源一级区上看,大部分区域偏枯,仅有淮河区和西北诸河区偏丰,地表水资源量的丰枯分布情况决定了水资源总量的丰枯分布;近1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北方地区水资源情势进一步恶化,枯水时段进一步延长,北少南多的水资源分布格局进一步加剧。
    20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刘 笑a 邵晓华a 王 涛b
    2013(6):10-15.
    [摘要](3687) [HTML](0) [PDF 1.07 M](5725)
    摘要:
    采用EOF法对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6月-8月)降水场进行分解,得到三种主要的降水空间分布型,即“总体一致型”、“南北涝(旱)中间旱(涝)型”以及“南涝(旱)北旱(涝)型”。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功率谱对时间系数做进一步处理,分析各空间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第一、第二时间系数均未检测出突变的发生,第三时间系数存在一次突变,时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之前的“南旱北涝型”转变为“南涝北旱型”;第一时间系数存在50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第二时间系数存在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第三时间系数存在50年左右的主周期和2~3 a左右的次周期。对季风指数和时间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第二时间系数与东亚、南海季风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揭示了季风强弱对夏季主要降水场的指示作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